Ambivalence,中譯矛盾,但事實上此詞彙描述的是一種兩種事物碰撞於一塊,而產生出的的多重混亂,超越二元的矛盾狀態。
展台上擺放的書籍含括大範圍的主題:白色恐怖、性工作者、外省人、外籍勞工、甚至故宮南遷後來到台灣的古物。儘管題材廣泛,這些文本中卻皆存在著兩個共通點:一、他們皆關於在台灣歷史中,為了活下去而被迫拋棄自身過往、身份、或名字的人們;為了未來拋棄過去、為了擁有得先捨棄、為了自主經歷被迫。二、他們都擁有來自全台圖書館中,他人在書上留下的筆記與眉批。此作品使用那些筆記內容作為文本,透過一種僅屬於台灣人的編碼系統 — 鍵盤注音中英切換,投射在原本的文本上。
透過曾共同手持的書本,閱讀他人留下的筆記像是種橫越時間的親密溝通。消失在二三十年時間中,另一位個人的思考路徑,真切在乎的內容,在自己眼前一覽無遺,同時也聯想著:或許我們曾擦身而過。一開始創作者選定約 200 本書,在第一階段翻閱篩選是否符合作品題材,篩出 105 本,再帶著這份書單,至不同的圖書館廣泛搜索陌生人遺留在書中的筆記,共找到 42 本,最終憑著直覺與感受,選出攤在展台上的內容。作者、時間中的人、創作者,這本身是三人共筆的過程。
此作品使用創作者人生中的特定事件作為作品最底層的文本,一起討論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、台灣主體性、匿名的人群、藏匿的狀態、身份、記憶、與言說。